//当前栏目的样式 function getClass(oParent,sClass) { var aEle = oParent.getElementsByTagName('*'); var aResult = []; var i = 0; for(i=0;i
知名员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备份  >>  知名员工
戴承年:与环保为伍的30载岁月
作者:HG0086皇冠   文章来源:HG0086皇冠   更新时间:2015-04-04   点击数:

 

人物简介

戴承年,19641224日出生,现任湖南丽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技环保部经理。1982年考上hg0068皇冠登录入口(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86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湖南丽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应国家政策的要求,锻炼董事长吃苦耐劳的精神,戴承年起初在工厂做苦力活儿——拉板车,4个月后正式成为一名车间工业技术员,1990年起正式担任环境保护项目负责人,1997年起任安技环保部经理至今,曾获2001年度公司劳模、2004年度长沙市学雷锋“双十佳”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青年的环保理想

戴承年上大学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过3个年头,他回忆:“当时的高考和现在有点不一样,当时无论文科、理科、政治都是必考科目,满分是100分,而英语只占70%。”高考对于他来说已过去30年,但记忆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

“当时改革开放没几年,国家各个方面都刚起步,环保工作起步晚,水平也低,觉得学习这个专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填志愿的时候就报了北京轻工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戴承年告诉记者。

至今,当年报考的理想支持着他在环保的道路上坚持了27载。

27年的坚守

86年毕业,国家分配工作,选择之一便是去学校当老师,但戴承年在分配办老师的建议下选择实业,来到工厂干活,一呆便是27年。

刚到工厂主要是熟悉环境,戴承年的工作并不是与其专业相关的环保工作,“当时的国家政策是锻炼刚进厂董事长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当时我干的活儿是拖板车一类的苦力活儿。”四个月后,戴承年正式成为一名车间技术员,从此开始了在作为家庭洗涤用品专业生产企业的湖南丽臣的奋斗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太湖水污染日趋严重。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环保总局统一部署,实施太湖流域污水达标排放的“零点行动”,即至1999年元旦零点,顺利完成太湖水污染治理第一战役。文件下达至长沙,湖南丽臣作为洗涤用品生产企业应国务院文件要求,必须改进排污技术,戴承年作为环保负责人,带领团队克服困难,为公司赢得了长沙市先进单位称号。当地省、市领导,中华环保世纪行等都到其企业实地考察,给予了企业充分肯定。

接下来的两年,戴承年依旧在防治企业生产过程中水污染调控方面继续钻研,省、市领导纷纷到工厂视察,这为公司挣得相应的荣誉。当年,戴承年被评为年度公司劳模。

之后,湖南丽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把水污染治理作为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坚持下来,争取一天比一天做的好,其成绩得到长沙市的认可,企业被评为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回忆1998年到2004年这段岁月时,谦虚的戴承年深切地对记者讲道:“那个时候真的是兢兢业业,一年365天不知道哪天是休息,不过欣慰的是最后的成果终究让心血没有白费。”

2004年,公司向长沙市文明办推荐戴承年为学雷锋标兵,戴承年获得长沙市学雷锋“双十佳”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冷静的思想者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从业27年的他仍坚守心中的那份理想,在环保的道路上前行,但是对于现实状况,他也表达了他的无奈。

“社会对这个领域要求高,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有些环保事情做起来与经济效益是有些冲突的,人们追求高的生活水平,追求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企业污染处理不当的事件也经常被爆在各大媒体上!”一改之前洪亮的声音,戴承年操着湖南口音,声音夹着一丝忧虑,压低着声音和记者说道。

对于环保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等关系,戴承年愤慨的说:“如果我们企业的环保做的不好,早就关门了。企业之间经常攀比,A企业不做环保,收到短期经济效益,B企业看到了,也效仿A企业,最后的结果是一家倒闭,一家搬迁,为了短期那点经济收入,搬到偏远的地方另起炉灶,最后对企业并不是好事,但是有些企业就是没认识到!”

在丽臣待了近30年,他知道,环保事业必须有人来做,而他就是挑起这个重任的人。“我们尽力多花点心思把事情做好,其实环保做好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样也可以很好。”这位思想者回归之前的乐观心态,微笑着和记者谈到。
开明的父亲

戴承年的儿子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员工,当初报志愿的时候,戴承年并没有干涉太多,在他看来,兴趣是很重要的,只有孩子自己真的感兴趣,他才会学得好,过得快乐。

采访中,提到儿子,他含笑说,“希望他珍惜大学的生活,在大学里,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形势经常变动,知识更新快,在学校的几年,希望他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打好基础,以后在工作中再提升自己!”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生命中的一切都要学会珍惜!”我们相信戴承年对儿子的寄语同样也是社会对当代董事长的期望。

 

记者手记

说实话,对戴承年的最初印象并不好,打去的第一个电话他没接,我不放弃,去了第二个,说明我的身份和来意后,他也没说什么,淡淡地回了一句“有时间再联系!”给我的感觉是高傲,对于我们这样的后辈,一点都不搭理。

初次联系印象不好,正式商量采访事宜对他的印象并没有好转!“多疑”是我对他的另一个负面描述。他怀疑我们冒充学妹的身份诈骗什么的,站在我的角度说,这人太麻烦了。但是我们还是聊了一下他的环保事业,得知他坚持这份工作这么多年,我对他多了分敬佩。

采访提纲发过去了,按我预想的来说,这个采访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只等他的回信,我就可以完稿了,可是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我每周都打电话、发短信催他的回信,可是每次得到的答复都一样,“我最近真的很忙、我尽快回给你、你们的问题有点难,也不是10分钟就能写完的,我实在忙,没时间”等等。我突然觉得这人好不负责,作为一位领导,答应别人的事情迟迟没做完,之前那丝敬佩之情在我心中便荡然无存。

最后一次电话采访使我对他的印象发生180度改变。在电话里,回答完我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会加上一句“这样可以了吧?”来问我对他的回答是否满意。在采访中他解释了之前真的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没回我的邮件。对待自己的荣誉,他表现得总是很谦逊。

虽然在采访中他总是说“先问最重要的。”让我有点紧张,打破了我之前的提纲,但是他这种惜时的态度让我感触颇深。

工作、人生、思想,戴承年与我们分享时基本没有保留,对儿子的教育、对人生的态度体现了他做人的智慧,对工作的坚持和热情启发我们更好规划将来的职业发展之路。